2025年 第40卷 第6期
2025, 40(6): 1-9.
doi: 10.13206/j.gjgS24062601
摘要:
钢结构连廊常用来连通两栋单体建筑,实现建筑功能最大化的利用,也是项目管理的重难点环节。尤其对于高空大跨度的钢结构连廊施工,其施工环境最复杂,需考虑各施工环节和工况,因此风险等级通常较高。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数研产业一号园项目设计采用了高空大跨度钢结构连廊的结构形式,最大钢结构连廊跨度50.4 m,高度49.5 m,主梁轴线宽度为20.5 m,质量约1200 t。根据钢结构连廊结构形式、现场施工条件以及国内外已有的钢结构吊装技术,提出了3种施工方案。方案1:采用高空散装法。利用现场塔吊和汽车吊,支设大量的支撑架体,按照施工顺序完成高空拼装作业。方案2:采用分块吊装法,钢结构连廊先按照起重设备性能,拆解成吊装单元模块,现场支设少量的支撑架体,按照合理的施工顺序分块吊装,形成整体连廊结构。方案3:液压整体提升法,现场不支设支撑架体,在钢结构连廊投影地面,将钢连廊整体拼装完成,并进行验收,利用液压提升装置将钢结构连廊整体提升至设计标高。综合考虑3个方案整体的工期计划、措施成本、质量要求、安全性能以及其他主体施工的影响范围,确定采用方案3。通过方案措施费计算,方案3因不需要支设支撑架体,费用最小。采用MIDAS/Gen有限元对施工工况进行组合计算,方案3在安装过程中钢结构连廊的竖向位移和构件应力比也在规范允许值范围内,可以满足现场施工条件下连廊的整体稳定性和精度控制要求。利用ANSYS对液压提升吊具节点进行仿真分析,提升吊具应力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符合提升要求。同时为了满足钢结构危大方案的施工,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表达,对施工工况进行模拟预演,筛查安装工况下的施工风险控制要素,进行施工重点管控,多角度证明了方案3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为确保钢结构连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施工部署多项措施,对应力比较大部位进行临时加固措施,液压提升期间利用无人机对高空作业实时监测,采用风速测量仪监测风速。利用BIM技术结合有限元对施工工况的仿真分析,达到施工速度快、安装精度高、安全风险低的效果。
钢结构连廊常用来连通两栋单体建筑,实现建筑功能最大化的利用,也是项目管理的重难点环节。尤其对于高空大跨度的钢结构连廊施工,其施工环境最复杂,需考虑各施工环节和工况,因此风险等级通常较高。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数研产业一号园项目设计采用了高空大跨度钢结构连廊的结构形式,最大钢结构连廊跨度50.4 m,高度49.5 m,主梁轴线宽度为20.5 m,质量约1200 t。根据钢结构连廊结构形式、现场施工条件以及国内外已有的钢结构吊装技术,提出了3种施工方案。方案1:采用高空散装法。利用现场塔吊和汽车吊,支设大量的支撑架体,按照施工顺序完成高空拼装作业。方案2:采用分块吊装法,钢结构连廊先按照起重设备性能,拆解成吊装单元模块,现场支设少量的支撑架体,按照合理的施工顺序分块吊装,形成整体连廊结构。方案3:液压整体提升法,现场不支设支撑架体,在钢结构连廊投影地面,将钢连廊整体拼装完成,并进行验收,利用液压提升装置将钢结构连廊整体提升至设计标高。综合考虑3个方案整体的工期计划、措施成本、质量要求、安全性能以及其他主体施工的影响范围,确定采用方案3。通过方案措施费计算,方案3因不需要支设支撑架体,费用最小。采用MIDAS/Gen有限元对施工工况进行组合计算,方案3在安装过程中钢结构连廊的竖向位移和构件应力比也在规范允许值范围内,可以满足现场施工条件下连廊的整体稳定性和精度控制要求。利用ANSYS对液压提升吊具节点进行仿真分析,提升吊具应力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符合提升要求。同时为了满足钢结构危大方案的施工,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表达,对施工工况进行模拟预演,筛查安装工况下的施工风险控制要素,进行施工重点管控,多角度证明了方案3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为确保钢结构连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施工部署多项措施,对应力比较大部位进行临时加固措施,液压提升期间利用无人机对高空作业实时监测,采用风速测量仪监测风速。利用BIM技术结合有限元对施工工况的仿真分析,达到施工速度快、安装精度高、安全风险低的效果。
2025, 40(6): 10-15.
doi: 10.13206/j.gjgS24072001
摘要:
钢屋盖卸载方案受结构体系的复杂程度、结构规模和施工过程边界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卸载方案优劣常通过对比施工完成态的屋盖结构局部关键节点变形和杆件附加应力比进行定性分析,但局部节点和杆件的变化情况并不能准确反映整体结构的变化情况。为解决常规方法数据表征有效性和准确性的缺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行性、经济性和技术合理性的设计原则,采用钢屋盖所有节点施工完成态和设计态变形及应力比的综合最小残差平方和作为卸载方案优劣的量化判定指标,并给出了变形和应力比指征不同时的判定准则和计算公式。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钢网架屋盖为例,进行了分批分级卸载方案的比选,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方案下对应所有杆件卸载全过程变形和应力状态的方法,优选了自东西向中间分批卸载的卸载顺序作为编制时的初定方案,对比结果显示:结构合龙成型后,卸载顺序对结构施工完成态的影响较小,但卸载过程中传力路径的不同会对小截面杆件的稳定产生较大影响,小截面杆件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受压失稳。将实施阶段采用的卸载方案与优选的初定方案进行对比,验证了卸载方案技术合理性判定方法的可靠性。针对卸载全过程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考虑卸载全过程结构杆件内力控制、变形控制和卸载操作过程同步性控制等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点。卸载方案设计原则简单易行,分析方法数据表征性强、准确性高,可全面考虑不同卸载方案对所有杆件卸载全过程变形和应力的作用效应,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钢屋盖卸载方案受结构体系的复杂程度、结构规模和施工过程边界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卸载方案优劣常通过对比施工完成态的屋盖结构局部关键节点变形和杆件附加应力比进行定性分析,但局部节点和杆件的变化情况并不能准确反映整体结构的变化情况。为解决常规方法数据表征有效性和准确性的缺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行性、经济性和技术合理性的设计原则,采用钢屋盖所有节点施工完成态和设计态变形及应力比的综合最小残差平方和作为卸载方案优劣的量化判定指标,并给出了变形和应力比指征不同时的判定准则和计算公式。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钢网架屋盖为例,进行了分批分级卸载方案的比选,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方案下对应所有杆件卸载全过程变形和应力状态的方法,优选了自东西向中间分批卸载的卸载顺序作为编制时的初定方案,对比结果显示:结构合龙成型后,卸载顺序对结构施工完成态的影响较小,但卸载过程中传力路径的不同会对小截面杆件的稳定产生较大影响,小截面杆件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受压失稳。将实施阶段采用的卸载方案与优选的初定方案进行对比,验证了卸载方案技术合理性判定方法的可靠性。针对卸载全过程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考虑卸载全过程结构杆件内力控制、变形控制和卸载操作过程同步性控制等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点。卸载方案设计原则简单易行,分析方法数据表征性强、准确性高,可全面考虑不同卸载方案对所有杆件卸载全过程变形和应力的作用效应,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2025, 40(6): 16-24.
doi: 10.13206/j.gjgS23122902
摘要:
某地块研发项目3栋塔楼均采用四面悬挂式结构体系。该悬挂结构体系由核心筒、悬挑桁架、悬挂外框(吊柱、钢梁)结构组成。塔楼结构顶标高为59.900 m,每栋倒挂8层外框结构。外侧悬挂钢柱由下至上将力传递到塔楼顶部悬挑桁架上,最终由顶部桁架传递到核心筒结构。由于四面悬挂式结构体系相较传统结构体系安装精度要求更高、传力路径更加复杂、施工难度更大。根据项目特点、传力路线等确定了逆作法和顺作法两种施工方法。逆作法施工主要控制和验算分析的重点为:悬挂外框架下部临时支撑体系的设计及计算,4层及以下混凝土楼层验算复核,屋顶桁架施工顺序,钢柱压、拉受力转换及各阶段钢柱轴力计算,施工可行性分析并总结。顺作法施工主要控制和验算分析的重点为:悬挂外框架下部临时支撑体系的设计及计算,4层及以下混凝土楼层验算复核,屋顶桁架施工顺序,钢柱压、拉受力转换及各阶段钢柱轴力计算,施工可行性分析并总结。综合对比不同方案的施工便利性、安全性、最终成型状态等主要影响因素,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施工仿真模拟计算并进行验证,进一步对比不同方案的可行性,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某地块研发项目3栋塔楼均采用四面悬挂式结构体系。该悬挂结构体系由核心筒、悬挑桁架、悬挂外框(吊柱、钢梁)结构组成。塔楼结构顶标高为59.900 m,每栋倒挂8层外框结构。外侧悬挂钢柱由下至上将力传递到塔楼顶部悬挑桁架上,最终由顶部桁架传递到核心筒结构。由于四面悬挂式结构体系相较传统结构体系安装精度要求更高、传力路径更加复杂、施工难度更大。根据项目特点、传力路线等确定了逆作法和顺作法两种施工方法。逆作法施工主要控制和验算分析的重点为:悬挂外框架下部临时支撑体系的设计及计算,4层及以下混凝土楼层验算复核,屋顶桁架施工顺序,钢柱压、拉受力转换及各阶段钢柱轴力计算,施工可行性分析并总结。顺作法施工主要控制和验算分析的重点为:悬挂外框架下部临时支撑体系的设计及计算,4层及以下混凝土楼层验算复核,屋顶桁架施工顺序,钢柱压、拉受力转换及各阶段钢柱轴力计算,施工可行性分析并总结。综合对比不同方案的施工便利性、安全性、最终成型状态等主要影响因素,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施工仿真模拟计算并进行验证,进一步对比不同方案的可行性,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 40(6): 25-32.
doi: 10.13206/j.gjgS24030301
摘要:
对某学院新校区钢结构穹顶项目施工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该网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关键位置的受力与变形进行监测,为敞开式钢结构玻璃穹顶施工提供理论基础,保证施工安全。利用生死单元法对穹顶结构中鱼腹支撑、环形桁架、临时支撑的安装以及临时支撑的卸载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将整个过程分为鱼腹支撑安装、环向桁架安装、施工卸载3个部分。对鱼腹支撑的不同安装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若采用顺序安装,结构会存在较大的横向位移,易发生失稳破坏,故在施工安装中应当采用中心对称方式,使顶部压力环和整体横向变形较小,结构有良好的稳定性。结构变形主要表现为竖向位移,顶部压力环的竖向位移最大达到24.5 mm,环形桁架最大竖向位移达到28.65 mm;穹顶结构的横向位移最大仅有15 mm,且在第六组鱼腹支撑安装完成后,最大横向位移开始下降。3组鱼腹支撑安装完成后,弯曲应力和组合应力最大位置均在顶部压力环,且应力值增长较快,临时支撑与顶部压力环焊接处的弯矩也急剧增大。鱼腹支撑、环向桁架全部安装完成后,最大组合应力为141.4 MPa,远未达到钢材的屈服应力;穹顶结构的横向位移最大仅有9.44 mm,不足临时支撑高度的1/400。施工卸载采用分级卸载模式,每级向下卸载3 mm,在卸载过程中,穹顶结构中的杆件变形均呈线性变化,表明选用的卸载方式是可靠的。临时支撑拆除完成后,结构由临时支撑体系受力状态转换到结构自由受力状态。整个施工过程中穹顶结构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对某学院新校区钢结构穹顶项目施工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该网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关键位置的受力与变形进行监测,为敞开式钢结构玻璃穹顶施工提供理论基础,保证施工安全。利用生死单元法对穹顶结构中鱼腹支撑、环形桁架、临时支撑的安装以及临时支撑的卸载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将整个过程分为鱼腹支撑安装、环向桁架安装、施工卸载3个部分。对鱼腹支撑的不同安装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若采用顺序安装,结构会存在较大的横向位移,易发生失稳破坏,故在施工安装中应当采用中心对称方式,使顶部压力环和整体横向变形较小,结构有良好的稳定性。结构变形主要表现为竖向位移,顶部压力环的竖向位移最大达到24.5 mm,环形桁架最大竖向位移达到28.65 mm;穹顶结构的横向位移最大仅有15 mm,且在第六组鱼腹支撑安装完成后,最大横向位移开始下降。3组鱼腹支撑安装完成后,弯曲应力和组合应力最大位置均在顶部压力环,且应力值增长较快,临时支撑与顶部压力环焊接处的弯矩也急剧增大。鱼腹支撑、环向桁架全部安装完成后,最大组合应力为141.4 MPa,远未达到钢材的屈服应力;穹顶结构的横向位移最大仅有9.44 mm,不足临时支撑高度的1/400。施工卸载采用分级卸载模式,每级向下卸载3 mm,在卸载过程中,穹顶结构中的杆件变形均呈线性变化,表明选用的卸载方式是可靠的。临时支撑拆除完成后,结构由临时支撑体系受力状态转换到结构自由受力状态。整个施工过程中穹顶结构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2025, 40(6): 33-40.
doi: 10.13206/j.gjgS23120401
摘要:
对于端部存在“尖角”的不规则网架的整体提升施工,通常是采用在“尖角”区域增设提升器的方法来控制该区域的挠度。该方法虽然能很好地控制网架端部“尖角”区域的挠度,但该处提升器的提升反力往往很小,导致该处提升器对网架提升的贡献度较低,浪费施工成本。针对此现象,基于咸阳机场中央C区网架某分块提升工程,对不规则网架提升施工中端部挠度控制方法展开研究,分别提出了提升到位后和提升过程中两种不规则网架端部“尖角”区挠度控制方法。前者是利用汽车吊、手拉葫芦等机械在网架提升到位后对挠度较大的“尖角”区域施加竖向荷载,使该区域结构上翘,从而减小该区域挠度。该方法施工便捷,但对施工场地条件要求较高。后者是在刚度较大区域的结构上部设置支撑架,并利用钢丝绳将其与“尖角”区域进行拉结,以减小“尖角”区域在提升过程中的挠度。该方法可弥补提升到位后挠度控制方法受施工场地条件限制大的不足。通过施工仿真模拟分析了两种挠度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同时也分析了提升过程中钢丝绳预拉力大小、支撑架高度、钢丝绳拉结点位置等因素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提升到位后挠度控制方法时的结构挠度和构件应力与利用提升器控制的方法差异很小,表明两者的控制效果接近,且提升到位后挠度控制方法对结构影响较小。2)提升过程中采用挠度控制方法时,钢丝绳预拉力与控制效果呈正相关,可通过增大钢丝绳预张力改善控制效果;支撑架在一定高度以内,其高度与控制效果呈正相关。超过一定高度后,支撑架高度对控制效果的影响逐渐降低,甚至表现出负相关趋势;钢丝绳拉结点设置在结构刚度大、挠度控制要求较高的区域时,其控制效果较好。且增加拉结点数量,并均匀布置在拉结区,可提高控制效果。3)提出的提升到位后和提升过程中两种挠度控制方法具备可行性,同时可降低施工成本。
对于端部存在“尖角”的不规则网架的整体提升施工,通常是采用在“尖角”区域增设提升器的方法来控制该区域的挠度。该方法虽然能很好地控制网架端部“尖角”区域的挠度,但该处提升器的提升反力往往很小,导致该处提升器对网架提升的贡献度较低,浪费施工成本。针对此现象,基于咸阳机场中央C区网架某分块提升工程,对不规则网架提升施工中端部挠度控制方法展开研究,分别提出了提升到位后和提升过程中两种不规则网架端部“尖角”区挠度控制方法。前者是利用汽车吊、手拉葫芦等机械在网架提升到位后对挠度较大的“尖角”区域施加竖向荷载,使该区域结构上翘,从而减小该区域挠度。该方法施工便捷,但对施工场地条件要求较高。后者是在刚度较大区域的结构上部设置支撑架,并利用钢丝绳将其与“尖角”区域进行拉结,以减小“尖角”区域在提升过程中的挠度。该方法可弥补提升到位后挠度控制方法受施工场地条件限制大的不足。通过施工仿真模拟分析了两种挠度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同时也分析了提升过程中钢丝绳预拉力大小、支撑架高度、钢丝绳拉结点位置等因素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提升到位后挠度控制方法时的结构挠度和构件应力与利用提升器控制的方法差异很小,表明两者的控制效果接近,且提升到位后挠度控制方法对结构影响较小。2)提升过程中采用挠度控制方法时,钢丝绳预拉力与控制效果呈正相关,可通过增大钢丝绳预张力改善控制效果;支撑架在一定高度以内,其高度与控制效果呈正相关。超过一定高度后,支撑架高度对控制效果的影响逐渐降低,甚至表现出负相关趋势;钢丝绳拉结点设置在结构刚度大、挠度控制要求较高的区域时,其控制效果较好。且增加拉结点数量,并均匀布置在拉结区,可提高控制效果。3)提出的提升到位后和提升过程中两种挠度控制方法具备可行性,同时可降低施工成本。
2025, 40(6): 41-48.
doi: 10.13206/j.gjgS24052802
摘要:
依据美国和中国的钢结构设计标准,对钢结构稳定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两个标准对于钢结构稳定计算均给出了多种设计方法,相互间既有类似也有很大不同。为了加深对直接设计法的理解,推动直接设计法在实际工程中进一步应用,重点对直接设计法进行全面比较。对比显示:两者在P-Δ和P-δ效应处理时,采用的方法有较大不同,美国钢标更具有实际操作的便捷性,但在一些方面理论依据不足;中国钢标的直接设计法虽然有较强的理论支持,但是实际操作层面有时较为繁琐,部分细节尚未明确。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对两种标准的直接设计法进行简单对比,显示两者在内力计算方面差异不大,在水平位移方面,美国钢标的结果大于中国钢标。
依据美国和中国的钢结构设计标准,对钢结构稳定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两个标准对于钢结构稳定计算均给出了多种设计方法,相互间既有类似也有很大不同。为了加深对直接设计法的理解,推动直接设计法在实际工程中进一步应用,重点对直接设计法进行全面比较。对比显示:两者在P-Δ和P-δ效应处理时,采用的方法有较大不同,美国钢标更具有实际操作的便捷性,但在一些方面理论依据不足;中国钢标的直接设计法虽然有较强的理论支持,但是实际操作层面有时较为繁琐,部分细节尚未明确。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对两种标准的直接设计法进行简单对比,显示两者在内力计算方面差异不大,在水平位移方面,美国钢标的结果大于中国钢标。
2025, 40(6): 49-54.
doi: 10.13206/j.gjgS24041702
摘要:
在钢结构设计中,需要对计算模型的连接节点刚性进行分类,之后才能进行钢结构的整体分析和构件设计。因此对节点的刚性类别判断是钢结构设计中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欧盟钢结构相关的弹性设计的钢结构节点刚性分类定义、分类要求和类别判断方法等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美欧设计标准都是根据节点连接的力学特征对节点刚性进行分类,分为刚接、半刚接和铰接三类节点。中美欧标准对节点转动刚度的要求都是采用节点的弯矩-转角(M-φ)曲线描述进行定义。中国标准是通过M-φ曲线进行了概念性的描述,对节点的转动刚度和节点刚性分类的转动刚度界限都没有量化定义;美国标准虽然对梁柱节点刚性分类的转动刚度界限做了量化界定,但是节点的切线刚度却没有相应计算方法;欧盟标准给出了常用梁柱和柱脚标准节点的转动刚度计算公式和节点刚性分类转动刚度界限要求。在节点刚性分类构造要求方面,美国标准和欧盟标准都要求铰接节点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因此对端板连接的螺栓和节点板在构造上有柔性和延性要求,对单板连接构造上要确保其转动能力。由于刚接连接节点承担较大的弯矩,H型钢柱的翼缘和腹板往往需要加强,中美欧标准均给出了相应的补强措施。因此中国标准和美国标准只能通过节点构造条件对节点进行“定性”刚性类别判断,欧盟标准却能根据常用标准节点的转动刚度计算公式和节点刚性分类的转动刚度界限要求“定量”判断出节点是否为刚接。对于复杂节点,仍需要通过试验或节点有限元分析绘出M-φ曲线加以确定。钢结构节点设计应注意构造要求以及影响节点刚性类别判断的因素,在结构分析时要考虑简化计算模型应用的节点刚性类别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在钢结构设计中,需要对计算模型的连接节点刚性进行分类,之后才能进行钢结构的整体分析和构件设计。因此对节点的刚性类别判断是钢结构设计中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欧盟钢结构相关的弹性设计的钢结构节点刚性分类定义、分类要求和类别判断方法等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美欧设计标准都是根据节点连接的力学特征对节点刚性进行分类,分为刚接、半刚接和铰接三类节点。中美欧标准对节点转动刚度的要求都是采用节点的弯矩-转角(M-φ)曲线描述进行定义。中国标准是通过M-φ曲线进行了概念性的描述,对节点的转动刚度和节点刚性分类的转动刚度界限都没有量化定义;美国标准虽然对梁柱节点刚性分类的转动刚度界限做了量化界定,但是节点的切线刚度却没有相应计算方法;欧盟标准给出了常用梁柱和柱脚标准节点的转动刚度计算公式和节点刚性分类转动刚度界限要求。在节点刚性分类构造要求方面,美国标准和欧盟标准都要求铰接节点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因此对端板连接的螺栓和节点板在构造上有柔性和延性要求,对单板连接构造上要确保其转动能力。由于刚接连接节点承担较大的弯矩,H型钢柱的翼缘和腹板往往需要加强,中美欧标准均给出了相应的补强措施。因此中国标准和美国标准只能通过节点构造条件对节点进行“定性”刚性类别判断,欧盟标准却能根据常用标准节点的转动刚度计算公式和节点刚性分类的转动刚度界限要求“定量”判断出节点是否为刚接。对于复杂节点,仍需要通过试验或节点有限元分析绘出M-φ曲线加以确定。钢结构节点设计应注意构造要求以及影响节点刚性类别判断的因素,在结构分析时要考虑简化计算模型应用的节点刚性类别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2025, 40(6): 55-68.
doi: 10.13206/j.gjgS25051301
摘要:
系统地阐述了欧洲土木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架构组成、第一代和第二代欧洲结构设计标准(Eurocodes)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创新内容。自1975年第一代Eurocodes启动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欧盟及多个非欧盟国家采用的权威性土木工程建设设计标准,该标准凭借其系统性、通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适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条件与市场需求。第二代Eurocodes在继承上一代标准的基础上,拓宽了应用范围,纳入了更多的高性能材料与设计方法,体系的创新性架构和内容更新,既反映了当前最新的技术水准与市场需求,也增强了用户友好性,并加强了标准的一致性。此外,第二代Eurocodes还包含了既有结构的鉴定评估与更新改造、气候变化影响和结构坚固性内容,体现了新一代标准与时俱进的特点。汲取欧洲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经验,对于改革与完善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提升国际化水平,助力企业“走出去”、增强在全球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地阐述了欧洲土木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架构组成、第一代和第二代欧洲结构设计标准(Eurocodes)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创新内容。自1975年第一代Eurocodes启动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欧盟及多个非欧盟国家采用的权威性土木工程建设设计标准,该标准凭借其系统性、通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适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条件与市场需求。第二代Eurocodes在继承上一代标准的基础上,拓宽了应用范围,纳入了更多的高性能材料与设计方法,体系的创新性架构和内容更新,既反映了当前最新的技术水准与市场需求,也增强了用户友好性,并加强了标准的一致性。此外,第二代Eurocodes还包含了既有结构的鉴定评估与更新改造、气候变化影响和结构坚固性内容,体现了新一代标准与时俱进的特点。汲取欧洲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经验,对于改革与完善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提升国际化水平,助力企业“走出去”、增强在全球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5, 40(6): 69-73.
doi: 10.13206/j.gjgS24071030
摘要:
多层和高层建筑框架梁按照钢梁设计时,考虑了与楼板组合效应的钢梁刚度放大系数,计算组合梁刚度时考虑了界面滑移,栓钉按完全组合确定,考虑了楼板厚度100~120 mm,跨度5~10 m,钢梁截面高度350~900 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和C40两种。主要结论为:住宅用钢梁,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可以取1.4,边梁为1.35;办公楼等其他建筑,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可以取1.3,边梁取1.25,对高度高于100 m的超高层办公楼建筑,两者可以分别再减小0.05。
多层和高层建筑框架梁按照钢梁设计时,考虑了与楼板组合效应的钢梁刚度放大系数,计算组合梁刚度时考虑了界面滑移,栓钉按完全组合确定,考虑了楼板厚度100~120 mm,跨度5~10 m,钢梁截面高度350~900 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和C40两种。主要结论为:住宅用钢梁,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可以取1.4,边梁为1.35;办公楼等其他建筑,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可以取1.3,边梁取1.25,对高度高于100 m的超高层办公楼建筑,两者可以分别再减小0.05。